書虫精品
![]() |
五四運動的歴史詮釈-未名.観点叢書
欧陽哲生 北京大学 2012年9月 p345/16開/平装 ISBN7301210191 |
本書囲繞新文化運動与伝統文化的関系,蔡元培、陳独秀、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主張、《新青年》編輯的演変、五四運動的歴史詮釈等問題作了深入、独特的解釈,是五四運動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
目録 | ||||
自序 | ||||
秀威版自序 | ||||
壹 | 《新青年》編輯演変之歴史考辨-以1920年至1921年《新青年》同人来往書信為中心的探討 | |||
一 | 見証《新青年》転折的歴史文献:同人来往書信 | |||
二 | 《新青年》前六巻之編輯、発行 | |||
三 | 陳独秀赴滬後《新青年》編輯办法之初議 | |||
四 | 陳独秀南下後与周氏兄弟的密切合作関系 | |||
五 | 《新青年》従八巻一号開始為中共上海発起組所主控 | |||
六 | 過渡中的矛盾爆発:陳独秀離滬後《新青年》編輯之再議 | |||
七 | 一个插曲:懐疑胡適与研究系的関系 | |||
八 | 《新青年》的帰宿:成為中共的純理論机関刊物 | |||
結語 | ||||
貳 | 中国新文化運動的伝統起源 | |||
一 | 清代朴学与新文化人的治学路径 | |||
二 | 以“復古解放”為先導的“价値重估” | |||
三 | 伝統下層文化的興起 | |||
四 | 新文化人実現伝統的創造性転換中的歴史局限 | |||
三 | 在伝統与現代性之間 -以五四新文化運動与儒学関系為中心 | |||
一 | 儒家、儒学、儒教 | |||
二 | 新文化運動反抗重建儒学意識形態#%A1AA[*]%##%A1AA[*]%#孔教 | |||
三 | 対儒家倫理的排拒与吸收 | |||
四 | 五四新文化人対儒学的学術評估 | |||
五 | 余論:関于伝統与現代性的思考 | |||
肆 | 蔡元培与中国現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 |||
一 | 対伝統教育的評估 | |||
二 | “教育独立”的理念 | |||
三 | 建立現代大学制度 | |||
四 | 教育制度転型:一个未完成的話題 | |||
伍 | 評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観 | |||
一 | 近代解决中西文化関系各種方案之評估 | |||
二 | 蔡元培中西文化観的取向 | |||
三 | 蔡元培:中西文化結合之典範 | |||
陸 | 論陳独秀対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貢献 | |||
一 | 《新青年》的办刊定位 | |||
二 | 反対孔教的健将 | |||
三 | 力倡文化革命的観念 | |||
四 | 推崇法国、俄国革命 | |||
結語 | ||||
柒 | 胡適与陳独秀思想之比較研究 | |||
一 | 胡、陳聯手合作的思想基礎 | |||
二 | 胡、陳之間的思想歧異 | |||
三 | 胡、陳思想的殊途同帰 | |||
四 | 胡、陳思想与時代的関系 | |||
捌 | 李大钊歴史理論著述管窺 | |||
一 | 未完成的《唯物史観》講義稿 | |||
二 | 《史学思想史》系統的復原 | |||
三 | 《史学要論》之要旨 | |||
四 | 唯物史観的初歩運用 | |||
五 | 余論:李大钊歴史理論成就及其影響 | |||
玖 | 自由主義与五四伝統-胡適対五四運動的歴史詮釈 | |||
一 | 五四話語与五四伝統 | |||
二 | 与革命対話:胡適看五四運動 | |||
三 | 従胡適的叙事方式看自由主義的話語特点 | |||
拾 | 被解釈的伝統-五四話語在現代中国 | |||
一 | 自由主義視野下的五四運動 | |||
二 | 中国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五四運動 | |||
三 | 文化保守主義対新文化運動的反省 | |||
四 | 五四伝統:民族主義、革命、民主 | |||
附録一 | 民主在中国的歴史命運 | |||
附録二 | 北京大学与五四運動 | |||
附録三 | 五四運動与20世紀的中国-北京大学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国際学術討論会綜述 | |||
附録四 | 五四的歴史与歴史中的五四-北京大学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国際学術研討会綜述 | |||
附録五 | 新発現的胡適秘蔵《新青年》同人来往書信手稿(16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