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虫精品
![]() |
従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
閻歩克 著 三聯書店 2009年3月 p468/16開/平装 ISBN7108030810 |
本書的重心是討論秦漢時的官僚等級制度。把官階研究的対象,定義為“官職的分等分類”和“官員的分等分類”2点。 |
目録 | ||||
序言 | ||||
上編 | ||||
|
||||
第一章 | 品位結構的研究框架 | |||
一 | 品位結構:分等与分類 | |||
二 | 品秩五要素与品位性官職 | |||
三 | 品位結構変遷的四線索 | |||
四 | 品位結構的三層面 | |||
第二章 | 畳圧与並立:従“爵-食体制”到“爵-秩体制” | |||
一 | 周朝“爵本位”体制和“等級君主制” | |||
二 | 戦国秦漢間禄秩序列的伸展 | |||
三 | 功績制和身分制之間:二十等爵 | |||
四 | 秦漢“爵-秩体制”及其“二元性” | |||
第三章 | 分等分類三題之一:“比秩”与“宦皇帝者” | |||
一 | “比秩”与“宦皇帝者”問題的提出 | |||
二 | “宦于王”溯源:周朝的士庶子体制 | |||
三 | 漢代的“宦皇帝者”与“比秩”的擴張 | |||
四 | “宦皇帝”制度的流衍及異族政権的類似制度 | |||
第四章 | 分等分類三題之二:秦漢冠服体制的特点 | |||
一 | “冠服体制”概念与冠服的分等分類 | |||
二 | 周代冠服体制:自然分類与級別分等 | |||
三 | 秦漢冠服体制:自然分類与職事分類 | |||
四 | 漢唐間冠服体制的変化趨勢:場合分等和級別分等 | |||
五 | 従“由服及人”到“由人及服” | |||
六 | 附論《旧唐書》所見隋朝冠服“四等之制” | |||
第五章 | 分等分類三題之三:品位結構中的士階層 | |||
一 | 選官与資格視角中的士人 | |||
二 | 階層的標志:士子免役 | |||
三 | 服飾等級中的士子礼遇 | |||
第六章 | 従爵-秩体制到官品体制:官本位与一元化 | |||
一 | “一元化”与“官本位”的推進 | |||
二 | 従“爵-秩体制”到“官品体制” | |||
三 | 一元化多序列的復式品位結構 | |||
第七章 | 若干礼制与王朝品位結構的一元化 | |||
一 | 公卿大夫士爵与品位結構一元化 | |||
二 | 周礼九命与品位結構一元化 | |||
三 | 朝位与品位結構一元化 | |||
四 | 一元化和連続性 | |||
下編 | ||||
第一章 | 戦国秦漢間禄秩序列的変遷 | |||
一 | 戦国秦漢的禄秩序列変遷 | |||
二 | 今見《秩律》的中二千石秩級闕如問題 | |||
三 | “中二千石”秩級的形成 | |||
四 | “真二千石”問題 | |||
五 | 丞相与御史大夫的秩極 | |||
六 | 略談将軍的秩級与位次 | |||
第二章 | 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昇 | |||
一 | 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昇 | |||
二 | 早期采用禄秩的官、吏、令試析 | |||
三 | “以吏職為公卿大夫士”与“以秩級為公卿大夫士” | |||
第三章 | 西漢郡国官的秩級相対下降 | |||
一 | 王国官的秩級下降 | |||
二 | 王国丞相的秩級下降 | |||
三 | 王国内官的秩級下降 | |||
四 | 列郡秩級的相対下降附論郡県秩級簡繁 | |||
五 | 郡県諸官属和諸県的秩級下降 | |||
第四章 | 《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者” | |||
一 | “宦皇帝者”所渉官職 | |||
二 | 論“宦皇帝者”之无秩級 | |||
三 | 《二年律令》中的“吏”与“宦”:両大職類 | |||
四 | 《律関令》所見中大夫及相関問題 | |||
第五章 | 若干“比秩”官職考述 | |||
一 | 期門郎、羽林郎 | |||
二 | 文学之官:博士与掌故 | |||
三 | 御史之比秩 | |||
四 | 中央官署掾属的“比秩”問題 | |||
五 | 国官之“比秩” | |||
第六章 | “比秩”的性格、功能与意義 | |||
一 | “比秩”諸官的性格-非吏職 | |||
二 | “比秩”諸官的性格-“自辟除” | |||
三 | “比秩”諸官的性格-軍吏之自成系統 | |||
四 | “比秩”的擴張及其与正秩的配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