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虫精品
![]() |
地方戯曲音韻研究
遊汝杰 等著 商務印書館 2006年5月 p497/32開/平装 ISBN7-100-04718-8 |
目録 | ||||
第一章 | 地方戯曲的語言問題 | |||
第一節 | 方言与声腔 | |||
第二節 | 方言地理和戯曲地理 | |||
第三節 | 戯曲語言与方言的関系 | |||
第四節 | 戯曲語言的特点 | |||
附表 | 本書所見部分劇種和方言的関系 | |||
第二章 | 昆劇音韻研究 | |||
導言 | ||||
第一節 | 昆劇概述 | |||
一 | 昆劇発源地之考証 | |||
二 | 昆劇発展簡史 | |||
三 | 地域文化和昆劇流派 | |||
第二節 | 昆劇韻白的方言層次 | |||
一 | 昆劇韻白音系分析 | |||
二 | 昆劇韻白与昆山方言之比較 | |||
三 | 昆劇韻白与蘇州方言之比較 | |||
四 | 昆劇韻白与北京方言之比較 | |||
五 | 昆劇韻白与古音之比較 | |||
六 | 昆劇韻白是南北方言融合的産物 | |||
第三節 | 昆劇音韻特点 | |||
一 | 昆劇音韻若干概念及特点 | |||
二 | 昆劇韻轍及其語音特色 | |||
三 | 《中原音韻》、《韻学驪珠》及“十三轍”之比較 | |||
第四節 | 昆劇字調与楽調 | |||
一 | 単字調在腔格中的体現 | |||
二 | 連読調在腔格中的体現 | |||
第五節 | 昆劇音韻个案比較与分析 | |||
一 | 《牡丹亭》韻白三大版本之比較 | |||
二 | 《桃花扇》中字調与楽調的統計分析 | |||
第六節 | 昆劇的語言学思考 | |||
一 | 昆劇語言的“南北之辨” | |||
二 | 昆劇語言的“雅俗之争” | |||
三 | 昆劇語言的発展之路 | |||
附録 | ||||
一 | 全国各大昆劇劇団簡介 | |||
二 | 昆劇韻白韻譜 | |||
三 | 昆劇興盛時期流播地区示意図 | |||
第三章 | 越劇音韻研究 | |||
導言 | ||||
第一節 | 作為方言芸術的越劇 | |||
一 | 越劇発展簡史 | |||
二 | 越劇原生地之[shan4]溪文化 | |||
三 | 越劇的[sheng4]州方言特色 | |||
第二節 | 越劇字音与[sheng4]州方言音系比較 | |||
一 | [sheng4]州方言音系 | |||
二 | 越劇音系 | |||
三 | [sheng4]州方言音系、越劇音系与古音比較 | |||
四 | 越劇与[sheng4]州方言異同 | |||
第三節 | 越劇音韻特色 | |||
一 | 越劇五音 | |||
二 | 越劇韻轍 | |||
第四節 | 《紅楼夢》个案分析 | |||
一 | 分析背景 | |||
二 | 分析方法 | |||
三 | 分析結果及原因浅析 | |||
第五節 | 越劇字調和楽調関系 | |||
一 | 唱腔重正字調 | |||
二 | 唱腔処理四声的規律 | |||
三 | 由“梁兄”一詞考連読変調与楽調 | |||
第六節 | 結論 | |||
附録 | ||||
一 | [sheng4]州方言同音字表 | |||
二 | 部分越劇名家的籍貫、生平及伝人情況簡介 | |||
第四章 | 京劇伝統戯字韻研究 | |||
導言 | ||||
第一節 | 京劇伝統戯字韻的声韻調 | |||
一 | 声母 | |||
二 | 韻母 | |||
三 | 声調 | |||
四 | 音韻特点 | |||
第二節 | 京劇伝統戯韻白多字組節律特征 | |||
一 | 両字組 | |||
二 | 三字組 | |||
三 | 京劇伝統戯字韻変調特征討論 | |||
第三節 | 京劇伝統戯字韻声韻調系統与普通話語音系統的比較 | |||
一 | 声母的比較 | |||
二 | 韻母的比較 | |||
三 | 声調的比較 | |||
第四節 | 京劇伝統戯有関字韻的常用術語分析 | |||
一 | 京劇伝統戯与京劇現代戯 | |||
二 | 湖广音 | |||
三 | 中州韻 | |||
四 | 上口字 | |||
第五節 | 京劇伝統戯字韻同音字匯 | |||
第六節 | 余論 | |||
第五章 | 安慶方言与黄梅戯音韻研究 | |||
導言 | ||||
第一節 | 綜論 | |||
一 | 安慶方言 | |||
二 | 黄梅戯簡介 | |||
三 | 方言与地方戯曲 | |||
第二節 | 安慶方言与黄梅戯声腔 | |||
一 | 戯曲声腔的産生 | |||
二 | 安慶方言内部差異 | |||
三 | 黄梅戯声腔分類 | |||
第三節 | 安慶方言与黄梅戯音韻 | |||
一 | 黄梅戯“十三字韻”与韻譜 | |||
二 | 黄梅戯音韻規律的安慶語音特色 | |||
三 | 《天仙配》舞台音韻分析 | |||
第四節 | 安慶方言字調与黄梅戯楽調 | |||
一 | 単字音調之進行 | |||
二 | 前後字音調関系 | |||
第五節 | 黄梅戯詞匯、語法現象挙隅 | |||
一 | 黄梅戯常見安慶方言詞匯 | |||
二 | 黄梅戯所見安慶方言語法特征 | |||
第六節 | 黄梅戯発展的語言学思考 | |||
一 | 各大劇種興衰警示 | |||
二 | 黄梅戯発展過程中的語言問題 | |||
第六章 | 滬劇音韻研究 | |||
第一節 | 滬劇概説 | |||
一 | 滬劇的主要発展階段 | |||
二 | 滬劇与地域文化 | |||
三 | 滬劇的流派 | |||
四 | 滬劇唱腔述要 | |||
五 | 滬劇的創新之路 | |||
第二節 | 滬劇韻白的方音与相関音系之比較 | |||
一 | 滬劇音系 | |||
二 | 滬劇音系与当代上海音系的比較 | |||
三 | 滬劇音系与当代蘇州音系的比較 | |||
四 | 咬字特点 | |||
第三節 | 滬劇音頻分析挙例 | |||
一 | 時長分析 | |||
二 | 音強与音高分析 | |||
三 | 字調和楽調分析 | |||
附録 | ||||
一 | 滬劇劇目一覧 | |||
二 | 滬劇歴史明星 | |||
三 | 滬劇角色分類 | |||
第七章 | [pu2]仙方言与[pu2]仙戯音韻研究 | |||
第一節 | 福建省地方劇種及方言簡介 | |||
第二節 | [pu2]仙戯語言的特征 | |||
一 | [pu2]仙戯語言所使用的音系 | |||
二 | 従文白読的角度考察[pu2]仙戯的語言 | |||
三 | 従用韻的角度考察[pu2]仙戯的語言 | |||
四 | [pu2]仙戯語言的詞匯、語法与[pu2]仙話的比較 | |||
第八章 | 湖南花鼓戯音韻研究 | |||
第一節 | 湖南花鼓戯概況 | |||
第二節 | 長沙花鼓戯及其音韻分析 | |||
一 | 長沙花鼓戯簡介 | |||
二 | 長沙花鼓戯音韻分析 | |||
三 | 長沙花鼓戯音系与長沙話的異同 | |||
第三節 | 邵陽花鼓戯及其音韻分析 | |||
一 | 邵陽花鼓戯簡介 | |||
二 | 邵東花鼓戯音系 | |||
第九章 | 上党[bang1]子与長治方言 | |||
第一節 | 山西戯曲概況 | |||
一 | 山西戯曲芸術的悠久歴史 | |||
二 | 四大[bang1]子簡介 | |||
三 | 地方小戯 | |||
第二節 | 上党[bang1]子《三関排宴》音韻分析 | |||
一 | 是党[bang1]子《三関排宴》簡介 | |||
二 | 《三関排宴》的音系 | |||
三 | 《三関排宴》唱詞記音 | |||
四 | 《三関排宴》的主要音韻特点 | |||
五 | 《三関排宴》的音系与晋城方言音系、長治方言音系的比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