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虫精品

拒秦興漢和応対仏教的儒家哲学-従董仲舒到陸象山

張祥龍 广西師範大学 2012年6月
p349/16開/平装
ISBN7549518416
本書講述従秦漢起頭的儒家哲理在重大歴史階段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和儒家的哲理応対。主要従“据秦興漢”和“応対仏教”両方面講解。
目録
開講辞
第一講 秦朝与法家的盛滅-華夏文化与哲理的歴史拐点
第一節 秦政的人事来源
第二節 秦政的思想来源-《韓非子》(上)-奸蔽无処不在
第三節 秦政的思想来源-《韓非子》(下)-如何燭奸去蔽
第四節 秦朝覆滅的関鍵人物-趙高和李斯
第二講 秦滅漢興的哲理效応
第一節 秦之興旺与士人之絶望
第二節 “秦滅”造就的千古良机-反秦乃漢文化与哲理之源
第三節 秦的滅亡帯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机会?
第四節 反秦興漢成就了什麼哲理与政治?
第三講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歴史主導的形成(一)-過秦、天人相与、元時、改制
第一節 “過秦”的含義何在?
第二節 董仲舒的挙賢良対策(一)-天人相与之際
第三節 董仲舒的挙賢良対策(二)-元深天端之時義
第四節 受命改制-如何理解“応天化”中的“不変”?
第五節 改制中的元更化-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乱”?
第四講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歴史主導的形成(二)-三統与一統、天人感応
第一節 通三統和独尊儒術
第二節 簡単評議徐復観先生的《両漢思想史》
第三節 天人感応
第五講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歴史主導的形成(三)-陰陽五行、類比感応法、深察名号
第一節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説
第二節 董仲舒的五行説
第三節 天人感応的具体途径
第四節 類比法
第五節 深察名号的哲理
第六講 仏教入華的哲理途径
第一節 仏教与中華古文化的奇妙因縁
第二節 印度仏教的基本哲理
第三節 般若中観与中華古哲理(老庄、玄学)的関系
第四節 《肈論》開出的中華哲理新境界(一)
第五節 《肈論》開出的中華哲理新境界(二)-《不真空論》与《般若无知論》
第七講 中国仏教的特征-《起信論》、天台宗和華厳宗
第一節 《大乘起信論》的如来蔵心論
第二節 天台宗哲理要点
第三節 華厳宗哲理要点(一)
第四節 《金獅子章》要点講解(一)-金与獅子相、華厳判教
第五節 《金獅子章》要点講解(二)-十玄門与六相圓融
第六節 《金獅子章》要点講解(三)-(因佗螺网境界)法界[性]縁起和理事无碍
第八講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応(一)-周敦頤如何開創了宋明道学
第一節 周敦頤之前儒家哲理无天険可守
第二節 周敦頤其人其書及其仏道因縁大略
第三節 《太極図説》与道、仏的関系
第四節 《太極図説》与《通書》的哲理意蘊
第九講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応(二)-二程
第一節 二程与周敦頤和華厳宗的関系
第二節 二程的理学
第三節 二程的理气説和格物致知説
第四節 二程理学的問題
第十講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応(三)-朱陸異同
第一節 朱子生平簡述
第二節 朱子学説簡括
第三節 朱陸鵝湖之会
第四節 陸象山之心学攝要
第五節 心学之問題
本書引用的主要文献
後記




Copyright (C) 2012 Frelax ShuChong All rights reserved. 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