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虫精品

中国文学地理形態与演変-上海市学術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選叢書

梅新林 上海人民出版 2014年8月
p833/16開/精装
ISBN7208123691
目録
総序
導論
選題宗旨
学術回顧
理論構想
体系建構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本土文学的地理変遷
第一節 先秦文学地域化的漸進歴程
族団性“文学創作”時期的地域分布
集体性“文学創作”時期的地域分布
个体性“文学創作”時期的地域分布
第二節 秦漢至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秦与西漢時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東漢時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三国時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西晋時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東晋十六国時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第三節 隋唐至南宋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隋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唐代前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唐代後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五代時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北宋与遼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南宋与金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第四節 元明清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元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明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清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第二章 流域軸線与文学地理
第一節 本土文学地理与流域軸線
第二節 黄河流域文学軸線
黄河流域文学軸線的先発優勢
自西徂東之第一波
自西徂東之第二波
自西徂東之第三波
自西徂東之第四波
第三節 長江流域文学軸線
長江流域文学軸線的次発優勢
中遊突破之第一波
聚合下遊之第二波
聚集下遊之第三波
聚集下遊之第四波
第四節 珠江流域文学軸線
珠江流域文学軸線的後発優勢
以非本土文学家為主体之第一波
以本土文学家為主体之第二波
第五節 運河流域文学軸線
運河流域文学軸線的“交通”優勢
南北分叉之第一波
南北直貫之第二波
第六節 流域文学軸線与濱海連線
第三章 城市軸心与文学地理
第一節 流域文学軸線与城市軸心
流域文学軸線与城市分布
城市軸心体系的模式与層級
第二節 双都文学軸心之一:首都
首都在文学地理中的主軸心功能
黄河流域東西移動的首都文学軸心
両河流域交互移動的首都文学軸心
運河流域南北移動的首都文学軸心
第三節 双都文学軸心之二:陪都
陪都在文学地理中的副軸心功能
与首都呈東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軸心之一
与首都呈東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軸心之二
与首都呈東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軸心之三
与首都呈南北走向的陪都文学軸心
第四節 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学軸心功能
諸侯国各都城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軸心
州郡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軸心
道路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軸心
行省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軸心
第五節 辺地城市的発展与文学“辺界”的拓展
辺地城市与文学“辺界”:全方位拓辺型
辺地城市与文学“辺界”:局部性拓辺型
第六節 江南市鎮的文化積累与文学活動
江南市鎮的商一士転型途径
江南市鎮的文人群体聚合
江南市鎮的文学活動空間
江南市鎮文学的特点与意義
第七節 城市空間布局与文学活動舞台
城市空間布局的原則及実踐変化
城市文学活動的空間分布与重心転移
第四章 文人流向与文学地理
第一節 城市文学軸心与文人群体流向
“京都情結”与文人群体流向
文人群体流向的趨勢、動力与図式
第二節 向心型的文人群体流向
求学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応挙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仕進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授業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第三節 離心型的文人群体流向
隠逸与離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流貶与離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第四節 交互型的文人群体流向
遊歴与交互型文人群体流向
遷居与交互型文人群体流向
第五節 文人群体組合与文学流派
第五章 文学地理的区系輪動
第一節 文人群体流向与文学区系輪動
第二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一次区系輪動
第三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二次区系輪動
西周時期三秦一中原区系的連動
春秋時期向斉魯核心区系的東遷
戦国時期斉魯与荊楚核心区系的呼応
第四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三次区系輪動
秦西漢三秦一中原核心区系的再次連動
東漢時期中原核心区系的内聚与擴散
三国時期中原核心区系的内聚
西晋時期中原核心区系的継続内聚
東晋時期向呉越核心区系的南遷
南朝時期呉越核心区系的内聚
十六国北朝時期内外区系的三向流動与東西対応
第五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四次区系輪動
唐代前期三秦一中原核心区系的再次連動与外擴
唐代後期三秦一中原区系連動的調整与南移
五代時期核心区系的南移与擴散
北宋時期中原核心区系的高度内聚与頻繁外移
南宋時期向呉越核心区系的再次南遷
遼金時期“外圈”文学区系的拓展与内移
第六節 東西向南北的第五次区系輪動
元代燕趙一呉越核心区系的対峙、対流与南移
明代呉越一燕趙核心区系的再次連動与南移
清代燕趙一呉越核心区系的継続連動及東遷
主要征引文献及参考書目
後記一
後記二
叢書後記



Copyright (C) 2014 Frelax ShuChong All rights reserved. 書虫